>>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预防 >>
传染病防治信息
发布:曹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7-4-21 浏览次数: 2571 字号:[ ]
一、手足口病防治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发病高峰主要为5—7月。
  手足口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二)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哪些人?
  手足口病患者、隐形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都可传染该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三)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四)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五)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六)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七)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八)患儿在家中治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如患儿被诊断为手足口病遵照医嘱留家治疗时,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是否有烦躁不安或贪睡等异常行为,一旦有上述异常症状时要及时向医生求诊。
  (九)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十)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十一)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二、艾滋病防治
  因为对艾滋病没有药物治愈的手段,所以,向大众宣传预防知识就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防治办法。必须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经常性与突击性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迅速提高公众的预防知识水平,让大家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艾滋病如何传播?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发病前外表和正常人一样,但他们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皮肤黏膜破损或炎症溃疡的渗出液里,都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乳汁也含病毒,有传染性。唾液、泪水、汗液和尿液中也能发现病毒,但含病毒很少,传染性不大。
  艾滋病主要从三个途径传播:
  第一,性接触传播。单次无保护性性接触传播HIV的几率为0.1%~1%,但同时患有其他性病,特别是伴有生殖器溃疡的性病,则可使单次性接触传播HIV的危险性增加2~10倍。同性恋或双性恋的男性可通过性交传播,病毒由精液通过直肠黏膜侵入血中。近年来通过异性性接触受染者数量剧增。在非洲,艾滋病则主要通过异性接触而广泛传播。同性及异性均可通过口交传播。
  第二,血液传播。包括经静脉注射毒品的人共用未消毒的注射器;输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或血液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用骨髓和器官移植;儿童免疫接种未做到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具未经严格消毒;理发、美容(如文眉、穿耳)、文身等刀具、针具和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与他人共用剃须刀或共用牙刷;救护外伤出血的伤员时,救护者本身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第三,母婴垂直传播。母婴传播主要途径有宫内感染、分娩过程中感染及污染母乳传染。
  虽然艾滋病病毒的破坏力强,但它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却非常弱。高温、干燥以及消毒剂都可以将其杀灭。离开人体后,这种病毒在常温下只能生存数小时至几天。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咳嗽、打喷嚏,共用被褥、钱币、电话、厕所,一起劳动、工作、用餐、游泳、洗浴、蚊虫叮咬等不会传染艾滋病。
  (二)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因为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参与和合作,是艾滋病防控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共同努力,远离艾滋病。
  尽管医学界至今尚无根治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和疗法,但艾滋病还是可防可控的,大家不必过度恐惧,但应重视它,特别要掌握一些预防常识。在现阶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针对其传播途径,通过健康教育来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行为干预,来阻断HIV经性、经血和母婴传播。
  树立正确的性爱观,恪守规范的性行为。要洁身自爱,检点行为,不要性滥交。因为,任何同受感染者发生的性行为都有可能传播HIV,性伴侣越多,越容易感染HIV。在性行为中应自觉和正确使用安全套,以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同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避免血液接触感染。提倡无偿献血,但不要到非正规采血单位献血。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如血浆、白蛋白等),不要为了“增强抵抗力”而盲目使用血液制品。必须接受输血和血制品时,要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为“阴性”的血液及其制品。在接受针刺皮肤的医疗操作(如注射、输液、美容、穿耳、文身等)时,要使用一次性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械。在处理伤口时,要避免皮肤、眼睛或口腔接触到别人的血液。不要找街头游医拔牙。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
  对毒品说“不”。吸毒者往往由开始的口吸发展到静脉注射吸毒。静脉注射吸毒时,常几个人共用针管、针头,如果其中有一个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注射器就会被污染,病毒就会在其他吸毒者中传播。因此,避免共用注射器吸毒是防止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阻断HIV的母婴传播途径。育龄妇女在决定怀孕前应先进行HIV抗体测试,只有确认自己没有感染HIV,才能使婴儿免受感染。
  (三)怎样预防职业性艾滋病感染?
  一项调查表明,艾滋病职业性感染大多数是被病人血污染的针头或器械刺伤而传染。因此,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规范执行各项操作,防止医源性传播并做好自身保护十分必要。
  首先,要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在与艾滋病病人接触前后都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必要时要带护目镜和口罩;要注意保护皮肤的完整,避免被病人的血液和其他体液、排泄物污染;抢救时不能口对口呼吸,伤口处理和心脏按摩时小心血液的喷溅等。化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按传染标本处理规则处理血液、体液标本。
  其次,应注意隔离和消毒。艾滋病病人应和其他病人隔离开来,其诊断、治疗的器械也应专用,用过的器械应先用5‰次氯酸钠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然后高压蒸气灭菌;一次性器材和固体废弃物均应经焚化处理,液体废弃物和病人排泄物应在容器中与5‰过氧乙酸充分混合30分钟后再倒入污水池。
  万一不慎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尽快挤压伤口让血液充分流出,用消毒液和清水反复冲洗伤口后再用酒精消毒局部,如果血液溅入眼、鼻、口中可用蒸馏水冲洗。在事故发生后可做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实验,并于事故后6周、3个月和6个月连续复查,如抗体转为阳性应考虑为职业性感染。学术界认为,被艾滋病病人血液污染后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在专家指导下开始服预防药(鸡尾酒疗法),可明显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三、结核病防治
  与其它疾病一样,肺结核病的早期,由于病变小而没有明显症状。此外,即使有了症状,由于肺结核病的症状没有很明显的特点,病人和医生容易误认为得了别的病而忽略了肺结核病。
  通过很多调查分析看,肺结核病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超过3周、咯血、发热或胸痛超过3周。
  有了上述症状后,就是一位''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就应当想到自己是否患了肺结核病。最好先到结核病防治所或结核病专科医院检查。除了做胸部X线检查外,一定要作痰结核菌检查。因为检出结核菌就说明找到了病原体,就可以确诊。早期、正确的诊断是治愈肺结核病的首要条件。
  不随地吐痰,对预防结核病关系极大。应该把痰吐在痰盂、痰盒或手帕里,经过高温或药物消毒后,再倒进厕所、阴沟里,这样就消除了痰的传染性。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方法。房间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应注意劳逸结合,要有足够的营养和睡眠,还要有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这样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儿童时期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手段。有效的卡介苗接种对人群的保护力可达75%以上。按时进行卡介苗的复种,可以使免疫力强化。
  四、病毒性肝炎防治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 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更大程度保护儿童少年免受乙肝病毒危害。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甲肝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灭活疫苗间隔6个月接种2剂。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
  戊肝疫苗已经研制成功。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如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不共用注射器、避免不洁医疗行为等),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根据医生的建议,每6-12个月定期检查,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切勿轻信虚假广告,以免造成病情的延误和经济损失。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病毒,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因此,患者遵从医嘱和主动配合治疗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在医生的配合下详细了解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疗程和疗效、所需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减轻的方法,积极配合,可以提高疗效。相反自行停药可能会引起病毒耐药、反弹或复发。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国家,鼓励有条件者,到医疗机构检查自身乙肝感染状况。疑似乙肝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建议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乙肝感染者的配偶、性伴、家庭成员进行相关检测,了解感染状况。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
  如为未感染者,建议接种乙肝疫苗预防感染。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丙肝病毒感染后多无临床症状,建议有输血史、创伤性治疗、共用注射器、多性伴、器官移植者、HIV感染者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检测。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70%的丙肝患者可以实现治愈。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乙肝和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日常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与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不会感染。
  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及时注射乙肝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措施。注射乙肝疫苗后一定要检查有无抗-HBs产生。一般而言,体内产生抗-HBs后,即使同乙肝患者有性等密切接触也不会被感染。另外,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大多数可以自动清除病毒而痊愈。现实中乙肝患者的配偶因为都是成年人,婚后虽然可能被感染,但很少转为慢性乙肝,相反多数可产生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建议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要及时(最好在婚前) 注射乙肝疫苗。
  由于乙肝病毒存在母婴传播,一些携带乙肝病毒的育龄妇女在生育问题上,产生畏难情绪,担心自己的孩子感染乙肝病毒。自乙肝疫苗问世以来,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如联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保证在出生24h内及时接种 (越早越好)首针乙肝疫苗,可保护95%以上的小孩不被感染;但极少数(约2%~3%)可能通过宫内感染而导致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阻断宫内感染的方法。总的看来绝大多数新生儿在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可以避免乙肝病毒感染的。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随着人们对乙肝传播途径的认识,目前确认乙肝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为保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合法权益,2010年2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取消了入学和就业体检中检测乙肝项目。
  但以下入学、就业情况仍需检测乙肝项目:(1)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公务员体检特殊标准(试行)》,“乙肝病原携带者,特警职位,不合格。”(2)根据《卫生部关于民航空勤人员体检鉴定乙肝检测调整意见的复函》要求,民航招收飞行学生体检鉴定乙肝项目检测,可以保留体检鉴定乙肝项目检测。(3)血站从事采血、血液成分制备、供血等业务工作的员工。(卫生部政务公开办公室2011年2月17日发布)
  需要指出的是,此规定只针对入学和就业体检,其目的是保护公众的平等教育和就业权利。从医学角度讲,为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乙肝,对于有医疗需要或个人常规健康体检,并不限制检查乙肝感染标志物。对于单位组织在职人员集体健康体检,则应本着自愿和私密的原则(乙肝检查结果只反馈给个人,不得告知单位和任何其他第三方)。
  从保护未感染者自身的角度讲,也鼓励个人通过体检、检测了解自身感染状况,如为乙肝易感者(未感染乙肝病毒且未具免疫力),应接种乙肝疫苗。
  五、狂犬病防治
  狂犬病主要是感染了狂犬病毒所致。
  人群普遍易感,被病犬咬伤者约15-30%发病,咬伤后是否发病与下列因素相关:1.咬伤部位,头面颈上肢发病机会多2.咬伤严重性,伤口深而大、多处被咬伤发病率高。3咬伤后迅速彻底清洗者、局部伤口处理好发病率低。4,衣着厚感染机会少。5,及时全程足量接种疫苗者发病率少6。免疫低下或缺陷者发病率高。
  在狂犬病的早期,病人多有低热、头痛倦怠、全身不适、恶心、烦躁失眠、恐惧不安等症状,病人对声音、光线或风之类的刺激变得异常敏感,稍受刺激立即感觉咽喉部发紧。在愈合的伤口周围及其神经支配区也有麻木、痒痛的及蚁走的异常感觉,2-3天以后,病情进入兴奋期。病人高度兴奋,突出为的极度恐怖表情,恐水、怕风,遇到声音、光线、风等,都会出现咽喉部的肌肉严重痉挛。病人虽然口渴却不敢喝水,甚至听到流水的声音或者别人说到水,也会出现咽喉痉挛。严重的时候,病人还有全身疼痛性抽搐,导致呼吸困难。狂犬病的病人,大多数神志清醒;但是,也有部分病人出现精神失常。兴奋期约有两三天后,病人变得安静下来,但是,随之出现全身瘫痪,呼吸和血循环系统功能都会出现衰竭,迅速陷入昏迷,数个小时以后,就会死亡。恐水是多数狂躁型狂犬病特有的症状之一。
  由于该病死亡率几乎100%,对人类的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积极有效的处理伤口和预防接种疫苗至关重要。
  疾病治疗急救措施:
  (一)被病狗咬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关键是洗的方法。伤口较小,较表浅,无大活动性出血时,可自行先用自来水或肥皂水直接冲洗伤口,至少冲洗30分钟 ,尽量把可能进入伤口的病毒冲洗掉,冲洗之后要用干净的纱布把伤口盖上。对于严重咬伤,应立即前往医院处理。
  (二)被疯狗咬伤后,即使是再小的伤口,也有感染狂犬病的可能,同时可感染破伤风,伤口易化脓。患者应按照要求注射狂犬病疫苗和/或破伤风抗毒素预防针。  
  (三)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及时全程预防接种是可以预防狂犬病和降低发病率。
  疾病预防预防方法:
  被狗咬伤不一定得狂犬病,如果咬伤人的狗不带有狂犬病病毒,即使伤口没有处理也不会得狂犬病。有学者统计发现就是被真正的狂犬或其它疯动物咬伤,且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结果也只有15%-30%的人发病。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一些貌似健康的犬的唾液中可带有病毒,带毒率可达22.4%,也能传播狂犬病。且目前缺乏检测狗是否带病毒的方法,因此,一旦被狗或猫等宠物咬伤或抓伤应该立即清洗伤口。
  在咬伤部位的近心端缚上止血带,挤出伤口处血液,促进含病毒的血液流出,并用大量肥皂水、盐水或清水彻底冲洗伤口半小时以上,再用碘酒、酒精冲洗伤口,伤口深者,应选用不带针头的大注射器反复、彻底冲洗其深部。
  同时要把犬、猫隔离观察14天,明确是否狂犬、狂猫,必要时可送防疫站检验。在伤口处理好后,及时去卫生防疫站最好不要超过24小时注射狂犬疫苗,如该犬或猫无从追踪,则应将全程预防接种进行到底。此外,小儿若与狂犬有密切接触、即使无明显咬伤或抓伤,亦应注射狂犬疫苗。
  预防药物:疫苗接种根据暴露的具体情况由当地医师决定采取狂犬疫苗,还是血清联合疫苗或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联合狂犬疫苗来预防。
  饮食注意:病人应该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对于不能进食者可以鼻饲来保证营养供给。
  专家观点:
  (一)狂犬疫苗中没有任何一种成分会影响人类生殖细胞的染色体,在基因水平上危害人类,也不会对胚胎或胎儿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造成影响。
  (二)由于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对高度危险的暴露者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不存在禁忌症,应立即接种疫苗。在发生狂犬病危险性较小的情况下,如果正在感冒而有发烧者,可等体温下来后立即接种。有严重变态反应病史的人,在接种疫苗时应备有肾上腺素等应急药物。
  (三)对接受过暴露前或暴露后有效疫苗的全程接种者,疫苗的保护期通常为6个月如果半年内再发生较轻的可疑接触感染,可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同时密切观察咬人的犬在10日内是否发病而不必注射疫苗。一但咬人犬发病,立即给被咬的人注射人用狂犬疫苗;如果是一年以后再被咬伤,可于当天、第3天各注射一针疫苗即可。对严重咬伤、以前接受过疫苗接种但时间较久,对疫苗的有效性有所怀疑者,则应重新进行全程即5针疫苗的暴露后预防免疫,必要时应包括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四)疫苗只能保护一次,接种超过半年以上通常需全程注射。
  六、甲型流感防治
  甲型H1N1流感,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器官疾病。其特征为突发,咳嗽,呼吸困难,发热及迅速转归。猪流感是猪体内因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猪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引发,通常爆发于猪之间,传染性很高但通常不会引发死亡。秋冬季属高发期,但全年可传播。
  主要症状:与感冒类似,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
  传播方式:由人-人形式传播,打喷嚏、咳嗽和物理接触可传播病毒。微量病毒可留存在桌面、电话机或其它平面上,再透过手指与眼、鼻、口的接触来传播。
  预防: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勤洗手、室内保持通风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要遮住,经常洗手,以酒精为底的洗手乳或泡沫消毒剂,杀死细菌或病毒的效果也非常好。
  治疗:感染早期用达菲(Oseltamivir)有效
  吃猪肉会感染吗?猪流感等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差,只要加热至71℃,就能杀死猪流感病毒。
  易感人群:多为青壮年,年龄集中在25岁至45岁。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山东省曹县人民政府2017-2020
曹县人民政府主办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鲁ICP备10010757号-1